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原创 -> 直通一线
立案庭对“症”引入“专家门诊” 把调解工作做到当事人心坎上
2025-11-22 11:08:28   
2025-11-22 11:08:28    来源:宁夏新闻网

  “庭长,李某说她丈夫近来这段时间改变了很多,酒喝得少了,也开始主动分担家务,他们夫妻间的关系也愈发融洽了……”晚上七时许,沙坡头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每月一次的案后回访分析会上,书记员池杉根据这一段时间的跟踪回访,就“李某与王某离婚纠纷”的案后回访情况做着简要分析。

  说到李某与王某间的离婚纠纷,时间还得回到一个月前。那天上午,李某来到法院,提交了离婚诉状。承办法官收到案件后,发现这起由女方提起的离婚纠纷背后隐藏着一段“丧偶式的婚姻”。男方在家庭责任中的长期“缺位”,致使这段最初美满的婚姻变得岌岌可危。

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李某与王某十二载的婚姻生活,起初也是幸福的、甜蜜的。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,王某逐渐沉迷于饮酒,时常深夜醉归,动辄辱骂妻子。久而久之,王某对李某的酒后辱骂及对家庭的漠不关心,导致夫妻矛盾不断激化,双方关系如履薄冰。

  案件进入调解环节,是支持李某诉求还是努力化解双方矛盾?他们的女儿该由谁来抚养会更好一些?带着这些问题,承办法官会同其书记员本着“调解优先、修复为本”的家事审判理念,决定开展庭前调解。经过十多天的沟通交流,承办法官敏锐察觉到双方感情基础尚存,打算正式约双方到法院进行首次调解。

  首次调解中,法官对照“问题清单”让争论回归理性。法官现场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厘清法律责任边界,调解员从情理出发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消解对抗情绪。“背对背”倾听痛点。法官从法律角度分析离婚后果,引导王某认识到酗酒行为已涉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中“恶习屡教不改”的离婚法定情形;调解员则以“共情者”角色安抚李某情绪,记录其诉求细节,并转达给法官提供调解思路。“面对面”化解心结。法官以典型案例警示王某,酗酒不仅伤害身体,更会让孩子失去完整的家;同时,调解员协助梳理李某多年来为家庭付出的点点滴滴,触动王某换位思考体谅李某的不易。

  “我愧对老婆和孩子,以后一定戒酒!”最终,经过三轮调解,双方签订了和好协议,王某当庭承诺戒酒并接受法院后期监督,李某也同意给予王某半年考察期。为了表示态度,王某当庭给妻子转账1314元,将携手共度一生一世的美好愿景传递给妻子。调解结束后,法官书记员及时跟进回访,将“调解+回访”机制做深做实。

  立案庭的“对‘症’引入‘专家门诊’”和“调解+回访”“双拳”组合机制,打出了“先行调解”的新路子。法院牵头,由法官、专业调解员、书记员组建“专家门诊”,梳理案件争议点,采用“背靠背”+“面对面”双管齐下的调解模式,以法治之慧心寻找矛盾化解最优解。在处理一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时,法官厘清案件后,针对“装修面积核算及工程质量”这一争议焦点,征得双方当事人书面同意,通过邀请本地一家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装饰公司(与案件双方无利害关系)组成“专家门诊”,共同前往涉案房屋进行实地勘验。勘验过程中,法官组织对合同约定的施工范围、图纸标注尺寸及实际测量数据进行逐项核对,并记录在案。经第三方公司测量,争议区域的实际数据与原告主张基本一致,但部分区域存在多报面积及轻微瑕疵。第三方公司当场出具测量结果,双方对测量结果均无异议。最终,经当日多轮“背对背”沟通,双方最终达成被告当庭支付原告装修款4.6万元,原告放弃其他诉讼请求的调解协议。

  今年以来,沙坡头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通过“对‘症’引入‘专家门诊’”和“调解+回访”“双拳”组合机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71起,调解率达到83.7%。“调解不是和稀泥,而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在上述这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中,承办法官未机械启动鉴定程序,而是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现场勘验,快速固定争议事实,既保障了司法公正,又避免了程序空转。”立案庭庭长李艳婷表示,将持续深化该机制,力争让立案庭成为缓解全院收案压力的“减压阀”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“新枢纽”,让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切实“活”起来。(通讯员 席晓岚)

【编辑】:马建宁
【责任编辑】:马江